作者簡介:武漢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辦公室 郭衍良
志愿填報已經過半,相信大部分考生和家長已經初選好了大學和專業。大學里的專業學習,一方面可以提升個人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素養,另一方面也為未來的職業方向和事業發展奠定起點、筑牢基礎,因此,專業選擇十分重要。選專業需要綜合考慮各類因素,我們整理了與專業相關的6個因素,一起來看看你選專業時考慮到了沒?
兼顧“喜歡”與“合適”“
喜歡”是志趣,是主觀和感性的認知,是基于個體成長經歷和價值觀產生的一種直觀感受,喜不喜歡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專業學習的狀態和質量?;诳忌鷪讨非蟮摹罢嫦矚g”,也是學好專業、鉆深鉆精、開展科學探索的強大內源動力??紤]“喜歡”的因素時,要有意識地把隨大流、表面的、不持久的“愛好”和“喜歡”進行區分,并把考生“喜歡”和家長“喜歡”區分開來?!昂线m”是匹配,是基于個人能力稟賦和學科特性契合度的客觀分析而得出的理性結果,合不合適會直接影響專業學習的效率和成就。從這對關系上看,最好的專業選擇,是“喜歡”和“合適”的統一體。
冷”專業與“熱”專業
專業的“冷”與“熱”有不同的維度和相應的影響路徑。從報考人數比例來講,“熱”與“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生和家長的專業意愿,其中有媒體輿論的影響因素,有各專業當前招生規模因素,也包含了考生對錄取概率的預判等各類潛藏因素。從社會需求來看,專業的“冷”與“熱”某種意義上是該專業就業前景的反映,“熱”專業可選擇的工作崗位多、社會曝光度高,“冷”專業則相反;從時間維度看,專業的“冷”與“熱”可能會隨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遷而遷移。
“難”專業與“易”專業
不同學科專業有不同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知識體系,學習模式、能力要求和考核要求也就不一樣。具體到學生個體,因能力偏向和興趣偏好不同,專業就有了“難”“易”之分。比如基礎學科專業強調抽象推理、邏輯思維能力,應用學科專業偏向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和自身能力匹配度高的就“易”,匹配度低的就“難”。有一些特色專業,如數理金融專業,課業任務重、畢業標準高,相較其他專業而言就較“難”。還有一些基礎學科專業的“難”,是從學習周期而言的。比如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由于學科知識體系的原因,為了能更好地發揮專業所長,普遍會選擇繼續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時間周期的“難”,大部分和學科特點、職業生涯規劃有關,也是考生在做專業選擇時應予以關注的。
選專業與選大學
特定分數條件下,選專業和選大學密不可分,但在考慮時應有先后順序。相對而言,不同層次的大學更多地意味著文化氛圍、質量標準及職場起點的不同,而不同門類的專業更多地意味著學習內容、職業環境、發展路徑的不同。通常,在不同層次高校的相近專業間,考生可優先選擇高層次的高校,或者行業特色優勢明顯的高校。在同一層次高校做專業選擇時,優先選擇學科聲譽好、師資隊伍強、國家重點支持的學科專業,或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名單、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卓越工程師、法治人才、新聞傳播人才、醫生、農林人才、教師培養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名單或教育部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的、聲譽和實力更強的專業。
選專業與轉專業
高考專業志愿是很重要的一次選擇,但不是唯一一次專業選擇。很多大學規定本科生在校期間,滿足相應條件的有轉專業機會,同時還實行雙學位和主輔修制。在攻讀碩士、博士的過程中,也可以跨專業、跨學科報考。特別是當前高校紛紛按大類招生、大類培養,為學生二次選專業和轉專業留足了彈性空間。這種背景下,在選擇心儀高校意向專業時,可以同時選擇相同大類或專業類的其他專業,以提高錄取概率或轉專業成功率??忌胄:?,對學科專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個人生涯和職業有了更清晰的規劃,可以再次進行更科學的專業選擇,找到滿足個人志趣、契合個人能力、適應社會需要的專業,實現“真喜歡”和“真合適”的統一。
選專業與選職業、行業
某種意義上講,選擇專業就是選擇職業。據調查數據顯示,高校畢業生從事所學專業相關職業的比例為65%—80%,意味著未來的職業選擇與專業高度相關。這一比例在高度需要專門知識和技能的、有準入門檻的職業中會更高,如軟件工程師、建筑設計師、會計、律師、醫生、藥師等。畢業生學歷層次越高,從事職業和專業一致的比例也越高。同時,隨著社會分工的高度細化和專業化,任何一個行業、規模組織都需要不同專業的專門人才,包括但不限于管理、工程技術、財務、法務、語言等人才。因而,專業選擇不會成為畢業生進入所青睞行業的障礙或壁壘,卻能提供在特定行業的立身本領和晉升能力。
當然,選擇專業時要考慮的影響因素還有很多,比如有的學科門類通常文理兼收,而有的只招收理科生或文科生,還有的需要考慮家庭因素、性別因素、地區因素等。衷心祝愿所有考生都能找到個人興趣、能力特質和未來愿景完美結合的專業,做到專業選擇最優解。